走进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的烟田里,随处可见翻耕机轰鸣作业起垄的忙碌景象,一台台起垄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。机器驶过,一排排深翻过的、整齐划一土块便出现在了烟田中。为了让烤烟生产“早字诀”的概念深入人心,蓝山县相关部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、烟叶技术员下田指导等方式,积极引导烟农早整地、早起垄,为2024年烟叶生产做好准备。
(专业化服务队机耕手正在抢抓时节翻耕起垄)
烟粮协同算好“发展账”
烟叶生产是蓝山县传统农业种植的优势产业,也是村级集体、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。近年来,蓝山县开展“专业化”烟叶生产组织模式、烟草绿色防控、适用烟用机械推广、机耕专业化服务推广,2023年烟农户均售烟收入达到17.25万元。
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核心在于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。蓝山县政府和蓝山县烟草部门紧紧抓住“产业融合”这个“牛鼻子”,在核心烟区打造“烟粮协同”高标准综合烟区。
(在蓝山县核心烟区,成片的烟田和完善的烟水烟路设施为农民增收带来新希望)
目前,蓝山烟草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见到了效果。“2023年,烟草部门投入1482万元,联合农业、水利等部门修建机耕道、沟渠、烤房等,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。覆盖3000余亩土地,受益农户超1000余户。”蓝山县烤烟办负责人陈于春边指边说,现在,田成方,渠相通,路相连,旱能灌,涝能排,机可耕……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蓝山县农业带来新的变革。蓝屏村总支部书记李素梅介绍:“我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全村可新增高产田160余亩,全村农田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,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0元以上,全村可增产稻谷200余吨。”
受益的是农民、土地和村集体,蓝山县高标准烟区建设探索统一规划产业、统一生产管理、统一对接市场,以村级合作社土地流转平台为载体开展土地长期稳定流转。
锦亿合作社联社理事长李树华算了一笔账。“蓝山县规划永久稻烟田保护区5.1万亩,取得群众支持后制定了永久稻烟田‘六个不’的村规民约。土地稳定下来了,有利于各种产业的规模化种植,还解决了700余亩土地撂荒难题,保证了‘第一车间’稳定产能。”
生态赋能算好“绿色账”
在蓝山县舜耕生态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一座大型稻谷烘干器正在轰隆隆地运转着,经过长时间机械干燥后的稻谷被有序地装入袋里。
“‘湘江源’稻米品种生产期短、米质优、附加值较高,烟后稻凭借烟叶种植时残留的钾、氮、磷等养分,稻谷口感也更加软糯香甜。”据蓝山舜源米业工作人员反馈,2023年该公司大米销售情况不错。
近年来,蓝山县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、地膜回收、生物防治等措施,从源头筑牢烟区大农业绿色生态屏障。
蓝山县恒华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负责人介绍,“前烟后稻”模式使烟叶和水稻在种植时间上刚好衔接。由于种植烟叶时已经进行过施肥和病虫害防治,有效减少了稻田施肥和病害防治成本。
在蓝山,烟稻轮作已成为农民的“黄金产业”。据统计,核心烟区域烟田实现烟稻轮作超过95%,为烟粮稳产高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。
家门口“种”粮算好“民生账”
以往深秋时节,烤烟房早已停炉“休息”。2023年来,有的烤烟房还在“工作中”,帮助粮农解决“晒谷难”问题,确保颗粒归仓。
“烟草的设施、设备资源是可以和大农业共享的,我们利用空闲烤房和烟站余坪帮助村民烘干稻谷,还有大型起垄、旋耕机、无人机、水肥一体机循环用于烟叶及水稻作业。”蓝山县局(分公司)烟叶分部主任李林海说,随着机械推广和专业化服务推进,种植效率更高,成本也更低。
人力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之一,和土地一样,伴随着搞标准烟区的建设,蓝山的农业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也向“更集中、专业化”上更进一步。
“一家一户闯市场非常难,遇到资金、技术难题也无法解决。我们通过‘农业公司+烟农专业合作社+农户+品牌销售’的运作模式,开展烟后优质稻产业化种植、订单式生产、品牌化销售。”蓝山烟草主要负责人张剑说道,通过深入考察、积极对接,蓝山烟草努力寻找到一批有发展意愿、有经济能力、有责任担当、有农业情怀的新型农业主体。
随着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、种粮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的建立,各种烟乡镇改变了过去每家每户分散单干的生产方式,通过产业对接,农户与市场、企业有效对接起来了。在解决就业、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,务工人员也积累了一些种植技术、生产管理经验,转变了观念,为成为职业农民奠定了基础。
更实在的变化还在账里:现年38岁的廖永明是种植能手,也是村里80后的种烟模范。他说,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转、劳动务工、烟叶、优质稻等收入外,在稻田成熟后还能吃上“旅游饭”。“农民只管种,保证交出高质量的产品,就能保证稳定的收益。不用出去外面打工,在土里刨金也能过上好日子!”